找到相关内容402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六根的知觉空间解释

    心念活动都是刹那生灭的,属于六尘,而产生相应经验的背景则是六根。本文对此进行讨论。  一.五根的空间解释  1.几种流行观点的辨析  经论中六根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第六根比较复杂,先讨论前五根。 ...

    杨新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473525.html
  • 略论《瑜伽师地论·真实义品》

    承认此二种真实。但此书有两处叙述上两种真实的说法。其一是:“有两种真实,纯粹的与杂有想像的。真实的世界由纯的点刹那(point-instants)构成。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尚无确定位置也没有可感知的属性。...

    香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573526.html
  • 论初期佛教“识”之概念及其特点

    如此,心意识三者的关系,印顺法师以下作表示:[31]  ┌←─┴─────意  识──┤  └──┬────→心  在这三者中,“意”首当其冲,接收五根之讯息,并由此而生“识”;“识”生起后在刹那生灭...

    林建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873532.html
  • 如来藏与唯识学关系问题之分析

    ,《胜鬘经》是很重要的一部如来藏经典。经中有一段话非常值得注意,因为它很好地体现了如来藏理论建立的目的。经云:“世尊,若无如来藏者,不得厌苦乐求涅槃,何以故,于此六识及心法者,此七法刹那不住,不种(受...

    慧仁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173537.html
  • 唯识“八识”与康德“纯粹知性”的比较

    定有四种:谓五色根、六、七、八识,随阙一种必不转故,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”[26]。因此,前五识与意识之关系没有割裂,五识现起之刹那即有意识之参与,否则连记忆保持也不可能。《解深密经》卷一云:  ...

    养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573547.html
  • 《肇论》解“空”之特质

    角度作了分析。   (1)、动静之相不可见   表面看来,事物是在刹那生灭的,然而在剎那生灭之下,有“物”可言吗?僧肇举了一个梵志的例子,“梵志出家,白首而归。邻人见之曰:‘昔人尚存乎'?梵志曰:‘吾犹...

    觉醒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1473654.html
  • 禅宗哲学的境界论

    落入逻辑思维的法则之中。甘阳《从“理性的批判”到“文化的批判”代序》,卡西尔《语言与神话》,三联书店1988年版。   不要想,而要看!在“看”、“直面于事物本身”的刹那,人“自失”于对象之中。禅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1673660.html
  • 唐法成《瑜伽师地论释》科

    思或慧,于境推求,粗位名寻。即此二种,于境审察,细位名伺。非一刹那,二法相应,一类粗细前后异故。今依此二,建立三地有义。  此三就二前后相应建立,谓欲界地及初静虑。  粗心心所,前后相续,可有寻伺共相...

    王孺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5073719.html
  • 学佛最初之决定

    正进功之时,正可借以制心,只一转念,当下空寂。又念凡人死时,如生龟脱壳,不知如何痛苦,皆由我先不制心故。我今移未来之苦于今日,先消除之,其便宜不可胜道,狂心刹那顿息。然总以观空为主,以空则定矣。 九问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14375526.html
  • [下]《金刚棒喝》

    是究竟、一个不究竟。 问:亡者快要走的一刹那,冤亲债主会显现相是吗?宣化:是他的业,业力感召会有相现出来;没有业力,那些都不会现出来。所以种因结果,种善因结善果,种恶因结恶果,造什么因结什么果,并不是...须臾,也功德无量,经云:“若人静坐一须臾,胜造恒沙七宝塔。”你把心收回来,不打妄想,在最短的一刹那中,也得到无量功德。为什么?因为造七宝塔是立外功,而静坐不打妄想,则是存德,所以比建七宝塔更殊胜,因此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40675659.html